01

“只要思想转变,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记集团公司优秀企业家蔡浩 2025年04月25日

记者 殷 艺

走进宏兴股份炼铁厂办公楼,一块电子大屏赫然入目,上面跃动的数字勾勒出该厂近五年的成本趋势:生铁加工成本从最高148.16元/吨一路下行至2024年底的109.07元/吨,连续多年在全国炼铁成本排名中稳居前三。

成本下降的背后,离不开一位敢于打破传统思维、主动求变的企业家——炼铁厂党委书记、厂长蔡浩。近年来,面对市场低迷、原料质量下降、新旧产能置换、环保压力增大等多重挑战,他带领团队走出一条“极致降本”的创新之路,被集团公司授予2024年度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

(一)

今年是蔡浩第二次捧回优秀企业家荣誉。与2022年首次获奖相比,他掌舵的炼铁厂正经历更为严峻的考验: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加剧、原料品位跌破限值、新建大高炉对原料的要求严苛……

“虽说传统炼铁讲究‘精料精炼’,但现在我们要学会‘粗粮精吃’。”面对困局,蔡浩带领团队开启了一场“炼铁思维革命”。

他直言,生铁成本占钢材生产成本的70%。面对市场不景气和经营压力增大的困局,降低生铁成本无疑是钢铁企业赢得生机的关键,对炼铁厂而言,增加品位低、杂质高的周边自产矿配比,是降低生铁成本的突破口之一。

在2024年8月6日召开的动员大会上,蔡浩更是提出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增加“粗粮”配比,一个月时间内生铁成本再降两百元。

然而,实施的阻力比预期要大得多。

“起初大家心里都没底,认为成本已经降无可降,如果成本没降下来,再引起炉况波动怎么办?”炼铁厂副厂长李万忠回忆道,“但蔡厂长坚持认为,只有主动求变,才能活下去。”

“只要思想转变,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蔡浩看来,技术革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团队思想的转变。为推动团队思想变革,他率先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带领团队逐步适应新的生产模式。

“市场不允许我们‘挑食’,我们要么适应新形势,要么被淘汰。”面对质疑,蔡浩选择“以身试险”——

提高烧结矿配比、使用积压循环物料、消化周边高钛物料、烧结机配加料场回收底料……他带领技术团队驻守高炉,甚至将办公地点挪到主控室,优化配料方案、提高“杂粮”比例。“高炉顺行是底线,但顺行不等于保守。而是通过逐步试验和调整,确保高炉能够适应新的原料条件。”蔡浩说。

努力很快结出果实,短短16天,该厂高炉烧结矿配比由60.5%提高至63.6%,入炉品位由52.6%降低至51.4%,生铁成本从每吨2631元降至2420元。

(二)

“杂质不是大敌,而是考题。”在蔡浩的带动下,炼铁厂领导班子也开始逆向思考:钾钠负荷高,就调整碱度去平衡;硫含量超标,便开发新的脱硫工艺……

炼铁厂领导班子将问题转化为优化工艺的机会,“降本三板斧”直击要害:配料革命——将烟煤配比提升至60%,优化喷吹煤结构,改善煤粉燃烧性能,降低混合煤价格;循环攻坚——在保证入炉有害元素可控的基础上,摸索提高低价循环物料配比,2024年消化不锈钢红泥、OG泥、氧化铁皮、瓦斯灰、粒铁粉等38.3万吨,降低了原料成本;管理赋能——推行“指标上墙”,将成本数据实时可视化,一线班组可随时对标调整。

“过去总觉得降本到头了,但蔡厂长带着我们‘拧干毛巾最后一滴水’。”李万忠举例说,去年,炼铁厂仅通过压控费用支出及合同商谈,就降低各项费用3521万元。

“以前总觉得低品位原料炼不出好铁,但蔡厂长带着我们一步步试验,最终证明了这条路可行。现在,遇到任何问题,大家都会主动创新寻求解决办法。”炼铁厂7号高炉作业区党支部书记、作业长马立强举例说,7号高炉2020年6月投产后,多次出现布料溜槽脱落及布料角度失真问题,导致高炉非计划休风、炉况失常,技术经济指标水平较低。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去年7月中旬,蔡浩带领大家创新性开展焖炉检修,5天便实现了达产目标,给优化技术经济指标创造了条件,也填补了酒钢炼铁焖炉检修技术空白。

(三)

2024年,酒钢启动建厂以来最大规模的产能置换:3号烧结机及6号、4号、5号高炉陆续停产停炉,新建一座2070立方米高炉、两台360平方米烧结机。蔡浩作为炼铁三化升级改造项目部、烧结机三化升级改造项目部经理,面临双重压力:既要确保新项目按期投产,又要实现旧产能平稳退出。

项目攻坚期,蔡浩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白天协调施工方推进设备安装,夜间组织技术团队模拟开炉方案。“艰难的不只是技术衔接,还有人员调配。”炼铁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吴平说,在不增编的情况下,蔡厂长通过优化人员配置,合理安排培训,让职工更好适应新的生产环境,确保了新设备顺利运行,同时也保障了职工权益。

“新旧产能置换不仅仅是设备的更新,更是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蔡浩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新1号烧结机、新3号高炉、新2号烧结机相继建成投产,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炼铁是一个集体‘艺术’,一个人再强,也撑不起一座高炉。”近年来,为留住人才,蔡浩推行“有为就有位”的鼓励机制:技术骨干可竞聘“主任工程师”;关键岗位可开展脱产培训;设置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奖励,让每一名职工都能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归属感。“我们要为年轻人创造更多平台,让他们看到希望。”蔡浩说。2023年以来,炼铁厂通过内部晋升和外部输送,为多名年轻职工提供了发展机会。

面对赞誉和荣誉,蔡浩将功劳归于团队:“焖炉技术是谢工带队攻关的,新3号高炉快速实现达产是李厂长组织的……炼铁人责任心都很强,大家都愿意为企业的发展拼尽全力,我不过是搭了个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