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摆永萍) 今年以来,宏兴股份炼轧厂引导技术人员、岗位职工围绕生产经营中的难题,积极开展“五小”活动,切实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让创新“小成果”释放发展“大能量”。
——守正创新,技术攻关提质效。为提升职工创新能力,炼轧厂常态化开展技术培训、创新竞赛等活动。上半年,共征集创新项目178项,其中青工组47项,收到“小建议”174个,参与人数768人,参与率达41.6%。其中“二高线超大规格品种线材高质量稳定生产工艺设计,创造线材转型升级新动能”项目,通过设计大规格专用预精轧导管、精轧机导管、减定径滚动导卫等导卫备件,有效减少堆钢故障,进一步拓展了二高线作业区品种线材规格,增加了产品产量,实现创效120万元。大棒线作业区实施的“锚杆钢弯曲平直度控制先进操作法”,通过优化工艺和设备,规范操作方式方法,不仅减少了锚杆钢生产过程中的弯钢情况,降低锚杆钢坯耗10kg/t,进一步提高了成材率,而且降低了锚杆钢剔废量有效时间,年节省有效轧制时间32.7小时、创效350余万元……在炼轧厂,各作业区提出的创新项目还有很多。这些项目实施后,有效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强化培养,靶向聚焦解难题。炼轧厂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建立技能人才全过程全领域全链条工作体系,细化实施“工匠”培育计划,促使一批人才脱颖而出,为生产经营注入了强大动力。精炼作业区总炉长张忠明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自主设计的电极倾斜调整工具应用后,电极折断率下降95.7%,创效200多万元;带领团队开展的炉盖喷涂技术,将炉盖积渣清理时间从6小时降至2小时,年提升产能5万吨。浇铸工艺责任工程师何世存同样表现优秀。他主导开展的“方坯普碳中包、板坯中包包龄提升”工作,将板坯220断面中包极限包龄由原来的35炉提升至42炉,将方坯普碳中包极限包龄由38炉提升至40炉。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好师傅,为炼轧厂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徒弟赵英彪成长为新连铸作业区的方坯协理工程师,成元成长为连铸作业区板坯工艺协理工程师。
除此之外,该厂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根据生产一线需求,举办技能比武、劳动竞赛等群众性基础活动,并对技术创新突出的职工给予表彰奖励,营造出良好的创新氛围。同时,炼轧厂持续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每年开展QC质量提升、科技论文评比申报、现场隐患排查、“安康杯”竞赛等活动,有效促进了职工技能提升。
下一步,该厂将进一步完善创新工作机制,凝聚全员力量开展创新创效活动,大幅提升安全管理水平、优化生产经营指标,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