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淑芳) 2023年以来,酒钢进一步优化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型,建立并实施全过程造价管理体系,构建从可行性研究到竣工结算等阶段的工程造价管控制度及流程,进一步破除了质量安全管理壁垒,消除了参建各方管理盲区,提升了工程造价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推动重点项目高质量建设。
为应对严峻的市场形势,集团公司瞄准行业前沿,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工艺装备水平,着力增强市场竞争力。自2022年开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建设规模、投资额度、项目数量呈成倍增长态势,建设项目外来施工人数也随之激增,但当时的项目管理力量无法满足项目建设的“大需求”。如何有效提升项目管理能力、最大程度发挥管理效能,进而匹配当前项目建设需求,是企业项目管理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我们既要立足项目施工人员流动性大、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又要解决项目建设团队组建之初制度体系不连贯、权责边界不清、磨合不到位、质量安全风险敞口等问题,还要发挥项目造价管理优势,有效控制投资,优选施工队伍等。”集团公司工程管理部副总经理张金海说,在现有管理力量的基础上,集团公司决定创新管理机制,统筹造价、质量、安全管理等各项工作,切实提升项目库管理质效。
结合六西格玛管理策略要求,集团公司细化分解建设项目,以检验批为最小质量管控单元,运用因果图、水平对比法等管理工具对检验批一次验收合格率进行分析,确保一次验收通过率达到98%以上、西格玛水平控制在3.6以上。同时,依据海恩法则理论,分析项目检查反馈的问题数据,设置安全整治预警阀值,对超过预警的项目开展安全专项整治,有效降低项目建设安全风险。
在此基础上,集团公司创新建立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模型,全面落实参建各方主体责任,将各方管理技术力量科学运用到工程质量安全监督过程中,实现从前端队伍引进到过程履职履约,再到实体质量和现场安全隐患治理的过程监督目标,破除管理壁垒,消除管理盲区,把好质量安全关,形成自上而下监管、逐级落实,自下而上反馈、逐级保障的管理体系。
不仅如此,集团公司还建立全过程造价管理体系与项目造价控制数据库,定期发布项目协同发展产品信息指导价,强化项目造价管理;立足节约高效原则,加强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提升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的准确性,保证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采用有标底招标模式,科学合理确定招标控制价、编制标底,有效防范投标方围标、不合理报价等现象;打造“管理+业务”的造价管控模式,进一步压降工程项目投资。
2023年以来,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完成质量安全监督与造价管理等一系列“规定动作”,项目质量、安全、造价管理初显成效。
——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架构进一步优化,有效防范了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工程质量一次验收合格通过率达到98%以上,未发生因质量缺陷返修事件,工程质量事故为零。同时,推动炼轧厂工艺装备提升及产品结构调整、本部炼铁工艺装备三化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实现国家级质量创优。
——初步建立项目造价控制数据库,制定竣工结算造价审核原则,规范工程造价审核机制,创新招标机制,定期发布协同发展产品信息指导价,有效指导各分子公司控制项目投资。未出现造价审核违规行为,及时处理了近年来在竣工决算等方面存在的遗留问题。17个项目、32个标段采用有标底方式招标,累计节支39500万元,综合节支率7.99%,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