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淑芳)2024年,酒钢以强烈的紧迫感危机感责任感,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大力推进新产品研发,着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企业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和领跑。
“必须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集中优势力量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去年年初,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目标,集团公司研究制定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实施意见》,明确了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定位、任务目标和保障措施。同时,发布《2024年度重大科技课题申报指南》,从资源利用、能源转型、产品研发、工艺提升等方面,实施科技重大专项34项、布局重大科技课题11项。
按照既定科技工作思路,各级技术人员在熟练掌握新产线、新设备、新工艺,实现产线稳定顺行、达产达标的同时,聚焦资源综合利用、能源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产线装备升级、质量提升等工作,坚定不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厚植发展动能。
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镜铁山深部钻探发现了3层铁矿体、2层铜矿体,以及金、银、钨、钼、锑等有色金属矿种;桦树沟铁Ⅷ矿体新增铁矿石储量65万吨,资源增储研究工作进展顺利。同时,打通了铝电解槽废旧耐火材料资源化利用工艺流程,4.3万吨碳钢尾渣配合新型结壳剂应用于灰渣堆固化封尘,每年节约绿网苫盖费用200余万元,资源循环利用工作取得突破。
在能源创新方面,酒钢开展燃煤机组新能源替代深度调峰技术研究,系统调峰能力达到153.5万千瓦。在对比分析压缩空气储能、熔盐储能、电化学储能等技术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新型储能技术研究,为能源转型奠定了基础。
作为“终极市场检验平台”,产品创新搭建起科技创新与现实市场之间的坚固桥梁,它不仅能甄别科技创新成果的成色,还能为后续科技研发工作校准方向。2024年,酒钢立足产线升级,聚焦区域市场,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全力推进钢铝产品结构转型升级。其中,风电用钢、供热管道用钢、承压设备用钢、光伏支架管桩用钢成功研发,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热成形钢产量突破3.9万吨,顺利供货国内知名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因瓦合金材料进入航空工业领域;光热电站熔盐储罐用不锈钢广泛应用于周边光热电站,品牌效应持续放大。8011糖果箔坯料实现了在高端食品箔领域的应用拓展,双零铝箔坯料产量突破1.5万吨并新增蒸煮料用途,新能源汽车用铝合金水冷板材料实现首次接单,6005光伏用铝合金圆铸锭研发量超1.2万吨,电工圆铝杆成功开发,打造出精品铝杆制造基地。装备制造产品研发立足企业内需及周边市场需求,新增产品类别9个;摩擦焊钢爪、铸造耐磨钢球、冶金渣罐等产品成功供货新疆、青海、西藏等区域市场,产品订单量稳步提升。
工艺创新是让科技创新成果得以在实际生产中落地应用的关键因素,如同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为推动工艺创新,酒钢大力推进碳钢LF炉钢包底吹CO₂试验并取得预期效果,CO₂资源化利用新途径得到进一步拓展;聚焦节能降耗技术研究,铝液综合交流电耗、煤电机组供电煤耗分别同比降低136kWh/t·Al、9.37g/kWh,满足了国家阶梯电价和限额控制标准。2024年,酒钢获得各类科技奖励59项,“基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绿色高效短流程中高碳钢关键工艺技术开发”和“基于高载能负荷灵活调节的超大规模风/光电高效消纳技术与应用”两个项目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产线装备升级是企业破局突围、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三化”改造扮演着“中流砥柱”角色。2024年,酒钢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完成了数字孪生基础平台及应用系统建设项目一期建设,实现了多源数据关联及业务协同。提升产线数智化管控水平,大力推进本部炼铁工艺装备三化升级改造,实现高炉生产从“黑匣子”向“透明化”的智能转变。推广智能装备及无人化应用,在热轧酸洗板镀锌铝镁产品结构优化升级等项目中推广工业机器人及无人化技术应用,减少了危重岗位人力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