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摆永萍) 高手在一线,智慧在基层。近期,宏兴股份炼轧厂各作业区积极推进合理化建议、“五小”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炼轧厂耐材作业区中包生产现场,浇钢过程中飞溅的钢渣容易粘连在方坯塞棒开闭机构的横梁压咀和护套上,岗位人员下线清理钢渣难度大,还易造成横梁及护套损坏。
为更好保护方坯塞棒开闭机构的横梁压咀和护套,耐材作业区职工为其穿上了“保护衣”:将清渣剂与水混合制成泥浆,用毛刷均匀涂抹在横梁及护套易粘渣部位,成功解决了钢渣粘结的难题,有效减少了横梁及护套更换频次,同时降低了现场职工的工作量。据测算,此举平均每月可减少3根横梁及5个护套的投入量,节约成本1.2万元左右。
炼轧厂二高线作业区加热区域推钢机因信号识别器位置不固定,多次出现信号识别器失效、推钢机收缩异常问题,每月引发加热炉空步距、轧线停轧等故障10余次,影响生产节奏。
为解决上述问题,该作业区技术人员通过多次现场实地观察和讨论研究,将信号盘设计成圆盘形,提升信号识别连贯性,同时优化信号识别器安装位置,确保精准捕捉信号,并在信号盘加装导向杆,增强信号识别器的结构稳定性。
通过上述改造,加热区域因推钢机信号识别器失效、推钢机收缩异常导致的故障降低90%,进一步保障了生产稳定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