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实训室让技术学习直通产业前沿,练就一身硬本领!”
“领导班子挂帅攻坚教学改革,从课堂教案到产线实训方案逐项落实落细。”
“学院每年都会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到企业开展生产实践,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
这些认可和肯定的背后,是钢铁学院加强作风建设、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取得的成果。近两年来,钢铁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抓学习促提升、抓执行促落实、抓效能促发展”的理念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不断完善思政育人体系、人才培养体系、课程育人体系,持续强化学院能力作风建设,为创建“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区域一流”的职业院校提供坚强保障。
联系实际抓学习 学思践悟促提升
2024年三季度,钢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蔡伦、刘瑾、张婉卿分别来到酒钢各产业单位、嘉峪关市第五中学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浅出地讲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本质要求,对《决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进行了重点解读。
2023年底,酒钢集团公司党委下发《关于钢铁学院进一步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钢铁学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到办学治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政治属性。要充分发挥校内师资优势,组织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
翻开钢铁学院2024年教学安排意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企业、进课堂、进头脑的举措贯穿始终——
开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学习专栏,组织党员干部和思政教师开展主题宣讲和实践研学33场次;通过集中宣讲、专题讲座、集中研讨等方式,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在学院全员全系统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1370课时,71666人次参加;组织师生赴“铁山精神”展览馆、酒钢展览馆、嘉峪关城市博物馆开展“接受红色教育体验酒钢文化传承铁山精神”主题研学活动,将思政课建设融入专业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2024年以来,钢铁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发挥校内师资优势,着力加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突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学重点,开展“同上一堂大思政课”,组织党员干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深入社区、厂矿开展主题宣讲和实践研学,有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党建引领抓执行 真抓实干促落实
“过去遇到跨部门协调事项,流程长、效率低。现在议事规则清晰了,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协同发力,大事小事都有章可循。”谈起学院治理体系的变化,钢铁学院发展规划部部长、机关党支部书记陆永祥深有感触。2024年,钢铁学院党委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修订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细化议事规则,全年召开党委会28次、院长办公会24次,研究重大事项266项,构建起“党委领导、党政统筹、权责清晰、简约高效”的运行机制。这种变革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转化为发展动能——信息工程系获批甘肃省高校党建“标杆院系”,党建与专业建设呈现出“1+1>2”的叠加效应。
作风转变,重在解决实际问题。2024年秋季学期刚开学,钢铁学院纪委书记、纪委委员、纪检干事就出现在学院食堂,检查饭菜质量,食堂窗口前也多了一块“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标牌,这是纪委专项督查的重点工作之一。
该学院以“三抓三促”行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党员干部作风专项整治,不断健全多方广泛参与、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师德师风监督机制,围绕食堂食品安全、教职员工津贴发放、代储物资管理、基建维修、合同管理、财务费用核销、学生招生工作等7项重点领域工作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推动15项师生关切问题纳入整改清单,切实解决了一批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整改成效更体现在办学条件改善上。在图书馆,陆永祥指着新增的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等专业书籍说:“过去学生反映想看的书没有,去年学院补充了馆藏图书,最大限度满足了学生群体的阅读需求,为他们创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2024年,钢铁学院通过多种途径,争取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专项资金两批共791万元,同时投入自有资金近600万元注入虚拟仿真实训基地、高速数控加工中心等项目建设;96万元打造的6门在线精品课程,实现了教学资源数字化突破。东湖校区电力改造、公寓设施升级等民生工程同步推进,教学环境与生活保障实现双提升。
转变作风抓效能 产教融合促发展
作风之变,关键在“头雁”引领。翻开钢铁学院党委班子成员的履职清单,“双高建设攻坚任务进度表”赫然在列。2024年,钢铁学院领导班子领衔12项重点课题,开展专题调研12次,破解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等难题15项。学院领导班子分批带队赴各用工企业开展访企拓岗,成为作风转变的生动注脚。“过去校企合作多是等企业上门,现在我们带着专业图谱走进车间,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钢铁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李国文如是说。这种“一线工作法”催生了实效——全年新增核心层合作企业15家,开拓就业岗位近7000个。
作风转变打开了发展新局,但如何将整改成效转化为持久动能?钢铁学院党委给出答案:以“三抓三促”行动为牵引,把效能提升的着力点放在产教融合深水区,让职业教育真正“对接产业、服务企业、促进就业”。
寒假的嘉峪关寒风凛冽,酒钢相关厂矿里却多了些“特殊学徒”——65名专业教师正在参加为期40天的企业实践。机电工程系专业教师闫慧敏在实践笔记中写道:“实践让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不同软件的实际操作和管理,提高了我对不同仿真软件的认识,也让我理解了课本上的理论距离产业前沿有多远。”这种“教师进车间”的场景,已成为钢铁学院的常态。钢铁学院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要求专业教师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赴企业实践锻炼,并将实践成果转化为教学案例。2024年,钢铁学院“双师型”教师比例突破60%,开发定制课程160余门,《依托企业办学,深化产教融合,实现高质量就业》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产教协同育人步入新境界。
把教室搬进车间,让车间变成课堂。在产教融合的路上,钢铁学院创新构建“订单班”培养模式,完善与集团公司相关产业单位产教融合协议,制定“订单班”管理办法、订单班选拔实施细则、订单班“三方”协议等制度,341名学子通过体能测试、专业笔试、现场面试等严格选拔,进入7大专业订单班;创设“酒钢奖学金”体系,发放奖助金58.5万元;创新构建“四主一辅”培训体系,开发160余门定制课程,全年培训计划兑现率100%。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创新绘制专业—产业图谱,将20个常设专业精准对接酒钢产业链,形成独具特色的“四张清单”发展模式。
就业质量成为检验效能的试金石。2024年,钢铁学院毕业生去向落实率达90.26%,其中酒钢专场招聘会留用2024届毕业生186人,选拔577名2025届毕业生赴酒钢进行岗位实习。
从“黑板教学”到“车间授课”,从“毕业即失业”到“入校即入企”,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是钢铁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坚定步伐。钢铁学院正以“三抓三促”行动为引擎,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