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科技创新已然成为企业冲破重重阻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近年来,酒钢迅速且坚定响应“三抓三促”行动要求,紧盯高质量发展目标,积极构建科研体系、汇聚科技人才、调配创新资源,全方位、系统性推动科技工作“换挡提速”,努力在行业竞争中率先突破、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学习强基,锻造科技尖兵方阵
科技创新的“火种”,掌握在高素质科技人才手中。
酒钢深刻洞察这一关键要点,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尤其注重实践性培养,精心构筑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体系,积极搭建多元化学习平台,为科技人员提供充足的“充电”机会。
组成课题小组,成员们各抒己见,从自身专业角度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不仅攻克了实际技术难题,还在充分讨论中储备了知识和技能;
定期组织内部培训,聘请行业权威专家与高校资深学者讲解前沿生产技术、智能制造理论,为技术人员打开一扇扇知识新窗;
鼓励员工走出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在思维碰撞中拓宽视野,并带回更多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为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
自去年起,酒钢与北京科技大学达成战略合作,正式开启人才联合培养计划。该计划聚焦矿物加工、冶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企业管理等关键专业,为企业精心储备了300名年轻专业人才。
宏兴股份钢铁研究院碳钢板带研究所品种研发责任工程师郭渊强便是这一人才培养体系下的受益者。他感慨道:“一系列学习活动如春风化雨,让我的知识储备不断更新、创新思维愈发活跃。去年,我参与的绿色短流程汽车用超高强度热成形钢开发与应用项目顺利落地,酒钢5000余吨热成形钢顺利发往华东市场,成功供货国内多家知名汽车生产企业,得到下游客户的高度肯定。”
在企业人才体系中,不仅有像郭渊强这样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还有一批凭借自身卓越技能脱颖而出的行业佼佼者:张贤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技能人才,陈毅琳、潘吉祥两位技术大拿被选聘为集团公司首席专家……
为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酒钢积极拓展外部智力资源,采用柔性引进的方式,引进20名高层次专家,不仅为企业带来了新的技术思路和创新活力,还在推动技术研发、产品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执行加速,科技成果落地生“金”
耐高温熔盐用钢是光热发电系统的关键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发电效率与设备寿命。为抢占光热发电市场高地,酒钢借助国内“光热+光伏”项目建设契机,迅速集结精锐力量,组建专业攻关团队,全力研发光热发电用耐高温熔盐J347H不锈钢。
面对挑战,技术团队主动向国际顶尖材料性能标准看齐,优化材料成分,开展大量严谨细致的试验。经过反复尝试与改进,J347H产品力学性能、耐腐蚀性、焊接性能等关键指标成功达到国外行业领军企业控制水平。
J347H不锈钢一经推向市场,便凭借卓越性能迅速获得客户认可,订单纷至沓来,成为酒钢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典型案例。
若无法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科技成果终究只是纸上谈兵。在“三抓三促”行动指引下,酒钢将执行力视为推动发展的助推器,全力推动各类科技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钢铁产业领域,酒钢直击“两头在外”痛点,围绕资源、产品、工艺和市场全面发力,取得了显著成效。碳钢LF炉钢包底吹CO2试验、不锈钢脱磷转炉喷吹CO2及底喷粉工业试验均取得突破,开辟了CO2资源化利用新路径。立足产线升级,酒钢2024年生产新产品111万吨,风电用钢、供热管道用钢等产品品类不断拓展。其中,制冷压缩机阀片用不锈钢替代进口,因瓦合金材料进入航空工业领域,特色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铝产业创新成绩同样突出,聚焦绿电铝深度节能系列技术综合研究,铝液综合交流电耗同比降低126kWh/t·Al,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短流程铸轧工艺凝固机理研究为降本提质扩品提供理论支撑。去年全年开发新产品17万吨,高端铝棒、双零铝箔坯料等高附加值产品相继问世,冷轧产品占比达51.9%,新能源汽车用铝合金水冷板实现供货,电工圆铝杆、铝合金圆铸锭成为行业精品。
电力能源和现代农业领域也亮点频现。供电煤耗同比降低3.81g/kWh,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满足了国家限额控制标准。燃煤机组新能源替代深度调峰技术研究实现突破,新型储能技术研究确定工业化方向。祁牧乳业奶牛胚胎移植技术成功应用,高产奶牛比例超40%。敦煌种业公司科技创新工作顺利融入集团公司科技管理体系,研发工作有序开展,科技成果与技术人员获表彰奖励。
效能优化,激发创新澎湃活力
为全方位提升科技工作效能,酒钢果断对科技管理工作实施深度变革。
——优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全面完善技术体系日常运行和评价机制,不仅为各产业技术咨询论证提供了支撑,还让技术决策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
——恢复“总工程师”制,各基层单位班子功能配置更为健全,技术管理迈向专业化轨道,科技创新在企业运营中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
——简化科技项目审批流程,精简冗余中间环节,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研发一线,充分释放科研活力。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奖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团队和个人给予重奖,激发全员创新热情,营造浓厚创新氛围。
“如今,管理流程大幅精简,技术人员热情高涨,心无旁骛为企业创新发展出谋划策、躬身实践。”科技信息部科技管理室副经理祝建伟说,“全新”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为科技工作嵌入了“加速器”,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强劲动力。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酒钢策划实施多项重大科技课题与专项,集中力量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同时,广泛开展对外技术合作,去年全年与科研院所、高校及头部企业合作项目超60项,获批政府科技项目42项,斩获各类外部科技奖励59项。
2024年,酒钢与北京科技大学联合完成的“基于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绿色洁净炼钢技术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典范。“绿色高效短流程中高碳钢研发”等2项成果荣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高碳钢薄板产品获甘肃省工业优秀新产品一等奖。
在“三抓三促”行动的强力推动下,酒钢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管理变革,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