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5日,酒钢悬浮磁化焙烧项目主控室内,高泽宾紧攥双拳喊出“成了!”的瞬间,在场的许多人热泪盈眶。这一声,凝聚了1200多个日夜的努力,也宣告了酒钢人攻克“世界级难选铁矿”难题的胜利。
2024年,高泽宾带领干部职工再次用数据刷新多项历史纪录:铁精矿产量超产13.19万吨、设备事故故障同比下降75%、周边矿处理量增长56.4%……
扎根选矿事业32年,从基层技术员到宏兴股份选矿厂党委书记、厂长,高泽宾这位“老选矿人”,始终将身影留在轰鸣的球磨机旁、灼热的焙烧炉前,用实干与创新书写了一段“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传奇,今年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企业家。
“选矿这行,能吃苦才能扎根”
“农民的孩子不怕吃苦,这是骨子里带的。”高泽宾生于甘肃金昌农村,1993年从东北大学选矿工程专业毕业后,一头扎进酒钢选矿厂。初入车间,他在磁选岗位倒班,每天与轰鸣的设备和飞扬的矿粉为伴。“别人嫌苦走了,我反倒觉得踏实。选矿这行,能吃苦才能扎根。”
基层的磨砺让他迅速成长。2009年,高泽宾晋升为副厂长,一次酒钢与北京科技大学组织的中层干部脱产培训改变了他的认识。“那时我才发现,管理技术人员光懂技术不够,还需要系统的管理思维。”于是,他开始钻研《管理学》《战略创新》等书籍,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以后带好队伍奠定了基础。
“选矿是门综合学问,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路。”2011年,酒钢启动本部400万吨铁选厂建设工程,高泽宾被任命为项目部副经理。这是当时国内规模领先的选矿项目,工期紧、技术复杂。“从‘敲定’图纸到投产只有18个月,每天就像打仗。”他带着只有12人的团队,白天盯现场,晚上优化方案,有时甚至睡在工地。
一次设备安装误差导致产线卡壳,高泽宾当机立断:“拆了重装!再耽误一天就是上百万元的损失。”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最终使项目提前一个月投产,年处理原矿400万吨,铁精矿产量达188万吨。“那是我第一次体会到,敢啃硬骨头才能打胜仗。”高泽宾因此获评集团公司优秀项目经理,这也成为他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里程碑”。
“别人不敢碰的硬骨头,我们得啃”
更大的挑战在2016年到来。面对酒钢堆积如山的难选粉矿,高泽宾决定加入陈毅琳团队,参与世界首个粉矿悬浮磁化焙烧选矿改造工程建设。“实验室数据很理想,但工业化放大风险极大,行业内没有先例。”作为项目副经理,他与团队开始了四年的“技术长征”。
第一次试车,热风干燥段物料结块,职工连续倒班清料仍无法解决,团队果断启动预案。高泽宾当即带队赴多地水泥厂考察,将预热烘干技术嫁接至选矿设备,研发出国内首台适用于选矿工艺的锤石式烘干破碎机。
然而,流化床堵料、悬浮床落料氧化等问题接踵而至,项目一度濒临夭折。“当时有人说这是‘烧钱工程’,我们连反驳的底气都没有。”选矿厂选矿主任工程师崔建辉回忆。
“别人不敢碰的硬骨头,我们得啃!”关键时刻,高泽宾顶住压力,提出“短流程运行+分步改造”策略,剥离余热系统先保生产,再集中攻关技术瓶颈。
历经43次改造、53次生产调试,2021年项目终获成功。“这是团队背水一战的成果,更是几代选矿人的梦想。”高泽宾感慨。该项目使精矿铁品位提高12.48个百分点,金属回收率提高26.03个百分点,每年可增产铁精矿21.86万吨,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并被评价为“国际领先水平”。
“选矿人的使命,就是从石头里多收铁、少留废”
“企业所需、选矿所能”是高泽宾的经营信条。2024年,面对严峻生产经营形势,他将铁精矿高产稳产作为助力企业提质增效保目标的有力举措,精心策划,推动落实,全年选矿厂铁精矿产量同比增加14.02万吨,达到2016年以来最好水平。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