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魏福吉时,他刚从生产现场急匆匆赶来。工作服上沾着灰白的电解质粉末,额头上渗出细密汗珠。那天,1254号电解槽启动,作为东兴铝业公司电解一作业区生产协理工程师,他需要全程把控电解质质量,并严密组织电解槽从天然气断开到通电期间的每一个生产环节,确保万无一失。
“启动电解槽就像照顾新生儿,一点闪失都不能有。”魏福吉语速很快,目光透着专注。
在电解铝生产中,电解槽是核心设备,24小时不间断运行。温度、氧化铝浓度、磁场等变量众多,任何细微波动都可能影响生产稳定。魏福吉的工作,就是守护电解一作业区336台电解槽的平稳运行。14年来,这位1989年出生的技术骨干,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技不如人,咱就下苦功夫赶上”的朴素信念,在电解槽旁挥洒汗水,成长为集团公司劳动模范。
从“手忙脚乱”到技术骨干
2011年,初入东兴铝业公司的魏福吉,面对庞大的500kA电解槽、复杂的生产工艺和高强度的工作,常常感到“手忙脚乱”。
“一开始站在槽边,看着图纸参数,感觉像看天书,很茫然。”回忆起初见电解槽的窘迫,魏福吉直言不讳。
“一勤天下无难事。”魏福吉把父母的这句叮嘱记在心里。面对困境,他选择最笨拙也最踏实的路:下苦功。白天泡在现场,追着老师傅请教每一个操作细节;晚上埋首书堆,把《现代铝电解》《铝电解理论与新技术》翻得卷了边。书本上“啃不懂”的理论,他就拿到现场反复对照验证;现场解决不了的难题,又回到书本中寻找线索。网上查资料、请教同行、与技术骨干彻夜探讨……那段时间,他的生活几乎被厂房、书本和各种问题填满。
“技不如人,咱就下苦功夫赶上!”魏福吉说。2012年,他参与了东兴铝业公司一期45万吨336台电解槽的启动工作;2016年,又参与了一期45万吨三段112台电解槽的复产工作。这些实战机会,让他把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运用起来。凭着这股肯钻研、执行到位的劲头,几年间,魏福吉在同批工友中脱颖而出,从一名普通电解工成长为作业区技术骨干,工友们称他为“电解槽医生”。
从“结果控制”到“过程控制”
“电解槽稳定运行才能产生效益。”这是魏福吉常说的话。但维持稳定是个精细活,变量无处不在。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仔细查看电解槽的在线监测数据,分析运行曲线。
“这些曲线反映电解槽的运行状态。”魏福吉解释。工作十多年来,他积累了厚厚的几本笔记,上面详细记录了各种槽况数据和对应的处理措施。翻看这些“病例库”,他发现很多电解槽波动的问题根源在炉底。
为了更精准地管理,他带领技术骨干为每台电解槽建立“健康档案”,详细记录历史运行曲线、电压变化等关键参数。基于这些档案,他对电解槽进行分类管控,实行“一槽一策”,针对不同槽况匹配不同的技术条件,重点解决炉膛、炉底等核心问题,保障电解槽高效平稳运行。
这个方法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魏福吉大部分时间都在生产现场,通过观察电解质火苗的颜色变化、炭渣分离状况、槽内工作状态来判断槽况。长期的实践让他练就了过硬的本领,甚至能通过钢钎在槽内的触感,结合经验快速判断槽况。
面对大型电解槽控制难度大的挑战,魏福吉和团队持续收集分析数据,寻找影响稳定的关键因素。他提出一个创新思路:把传统的“结果控制”转变为“过程控制”。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