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历史曲线是结果,过程控制是预防。我们要做的,是把以前发生过的同类型问题提前管控住。”魏福吉打了个比方,如同医生治病,不能等症状严重了才下药,得在苗头阶段就干预。他通过分析历史曲线,预判需要重点监控的操作,组织探测炉帮、测量极距,确保工艺参数匹配得当。一旦槽况出现异常,他能立即带领团队分析处理。这项“过程控制”的创新应用,使吨铝成本比计划降低了50元。
2023年国庆假期,当别人享受闲暇时,魏福吉正和技术骨干围在电解槽旁进行外保温层实验。东兴铝业公司电解一作业区党支部书记、作业长蔡龙兴冲冲跑来告知,他们共同研发的电解槽炉底保温方法获得了专利。欣喜之余,魏福吉却感到了更大的压力:“这只是解决了局部问题,根本性的技术挑战还在。”
一个寻常夜晚给了他灵感。魏福吉妻子为控制饮食,正认真地为每道菜称重配比。魏福吉突然想到:“能不能也给电解槽设计一套精准的‘营养配餐’方案?”比如,把效应系数看作维持运行的“蛋白质”,工作电压作为提供能量的“碳水化合物”,所有原材料的用量都需要极其精确。
魏福吉和团队立刻着手试验。当第一台采用“营养配餐”方案的电解槽运行数据显示铝液交流电耗降低200kWh/t·Al时,整个团队都兴奋地击掌庆祝。这项成果在后续的电解槽绿色降碳升级改造项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单台电解槽电耗降低200kWh/t·Al以上,槽寿命提升了700天以上。
另一次,看到女儿玩拼图,魏福吉联想到作业区有大量废弃的残阳极。“能不能像拼图一样把它们对接再利用?”他组织人员尝试。最终,价值约100万元的280余块残阳极,经过对接处理后被再利用,成功延长了阳极使用周期。
从“单兵作战”到“团队赋能”
在蔡龙眼中,魏福吉不仅是技术先锋,更是凝聚团队的“黏合剂”。“所有岗位他都干过,更懂换位思考,处理矛盾、解释技术方案时,大家都能心服口服。”蔡龙评价道。
这种“心服口服”,源于他的真诚和无私分享。面对作业区工艺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魏福吉主动承担起“传帮带”的责任。他制定了详细的带教计划,从基础操作教起,手把手示范,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如何准确观察火苗颜色、如何通过曲线预判槽况、如何快速处理异常,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
“一支竹篙难渡海,众人开桨划大船。”魏福吉深知团队的力量。他组织技术骨干,系统梳理制约电解槽长周期稳定运行的难题,深入研究深度节能减碳技术和延长槽寿命的维修方法。团队系统优化了氧化铝浓度的控制参数,确定关键工艺技术条件的控制区间,开发阳极炭块及钢爪抗氧化涂层技术,并创新出一种高效的新型槽壳维修方法,有效解决了槽壳变形、开焊等行业难题。这些技术成果在东兴铝业公司全系列电解槽成功应用。
辛勤付出结出硕果。魏福吉参与的《铝电解绿色低碳深度节能与数字化综合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荣获酒钢集团技术创新一等奖;他个人拥有1项国家专利,总结的先进工法和管理经验为企业创造了显著效益。更让他欣慰的是人才的成长:他带出的8名徒弟中,有4人成长为生产班长,1人晋升为技师,2人获得“甘肃省技术标兵”称号,徒弟曾祥德还被评为“东兴工匠”。“看到他们能独立担当重任,比我个人获奖还高兴。”魏福吉朴实地说。
荣获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称号,魏福吉依然保持着电解工的本色。他把荣誉证书收好,主要的精力,依然放在轰鸣运转的电解槽上。1254号槽启动后,各项参数平稳,他稍稍松了口气,但目光很快又投向了下一台需要大修的电解槽。他在铝电解的领域里持续钻研,用汗水和智慧,默默守护着生产的平稳高效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