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酒钢:
摩挲着褪色的臂章,31年前第一次坐着绿皮火车到镜铁山矿的场景经常浮现在眼前,那时的我刚满17岁,穿着的确良外衣,梳着齐耳短发,一路随着火车的“哐当”声穿过崇山峻岭。当铁山站的站牌映入眼帘,我一脚踏上站台,凤凰山便矗立在眼前,空气中弥漫着祁连山的风并混杂铁锈味,心里紧张得像揣了只刚出窝的麻雀——哪儿能想到,这一脚踏进的,是把我一辈子都焐热了的家。从17岁扎辫子的姑娘到快当婆婆的人,31年的甜酸苦辣,都和镜铁山的矿石搅和在了一块儿。
刚到镜铁山矿后勤科那会儿,我每天天不亮就得跟着王大姐去职工食堂帮厨,每次揉面都得使出全身的劲儿。煮面、蒸馒头时喷出的热气扑得人脸通红,睫毛上都挂着水珠,可当看到工友们下工后吃着可口饭菜,心里总是甜滋滋的。
1999年,我和丈夫在矿山食堂举办了婚礼,两张单人床并在一起就凑成了我俩的婚房。工友们带着祝福赶来,食堂大师傅蒸了两笼枣花馍当喜糖,矿上的老矿长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过日子,酒钢人娶的是贴心人。”那一刻,食堂里的热气、笑声,还有窗外镜铁山的月光,都成了我记忆里最珍贵的画面。
2004年1月,我在酒钢职工医院生下了儿子虎娃。看着粉嘟嘟的小人儿,心里满是欢喜,觉得自己的生命又多了一份牵挂。2008年春天,我成了储运部质验作业区的一名质验工。每天对着电脑给原燃料编码、办理入场手续,刚开始看着密密麻麻的数字,眼睛直犯花。带我的马师傅看出了我的难处,把编码规则工工整整地抄在笔记本上,一页页翻给我看:“烧结矿是01,球团矿是02,焦炭是03,每个数字都对应着高炉的‘口粮’,可不能出错。”我把笔记本揣在兜里,下班回家就在虎娃的识字卡片背面练习,一笔一画地写,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记。一个月后,当我能准确无误地录入每个编码,顺利办理相关业务时,心里的成就感比当年蒸出第一笼雪白的馒头还要足。
在储运部的日子里,制验室的更衣柜上贴着虎娃的照片。这孩子从小听着酒钢的故事长大,常摸着我的工作服编号说:“妈妈的工作能让矿石变成钢,真厉害。”2023年夏天,虎娃收到大连舰艇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正赶上我在制验区核对铁矿石编码,手机里传来他穿着军装的照片,肩章闪闪发亮,我看着电脑屏幕上的编码,突然觉得这些数字就像孩子走过的路——从酒钢家属区的小路,到通向军校的大道,每一步都走得踏踏实实。
去年办理内退手续,收拾制验室的柜子,翻出15本密密麻麻的编码记录本,每一页都标着日期:2008年6月8日,昕昊达球团矿;2015年3月12日,庆华主焦煤……这些带着岁月痕迹的字迹,就像我在酒钢走过的路,平凡却踏实。如今内退了,路过厂外铁路及道口,看见装满矿石、钢材、卷材的火车缓缓驶过,总忍不住多望几眼,就像看见自己的青春还在那儿奔忙。
前几天虎娃从军校打来电话,说在队里和战友分享了“铁山精神”。他讲镜铁山的土坯房如何在风雪中挺立,讲储运部的编码本如何记录着每一份责任,还讲妈妈褪色的工服上有多少岁月的痕迹。我对着手机笑出了眼泪——酒钢给了我工作、家庭,更给了我的孩子看世界的底气,让他懂得什么是坚韧,什么是担当。
退休不退色。愿酒钢的明天,如镜铁山的矿石般熠熠生辉,像钢水般滚烫奔腾,永远向前,灿烂辉煌。
潘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