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攻坚,一组数字见证企业变化:资产总额增长15.2%;利润年均增长23.4%;行业排名跃升至第9位……
亮眼答卷背后,离不开酒钢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化。
治理升级——
夯实制度根基,擘画一流企业蓝图
酒钢的改革,始于对现实困境的清醒认知与突围渴望。
长期以来,作为西北重要的钢铁联合企业,酒钢在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背负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沉重压力。
“活力不足、效益不高、创新乏力、布局不优”,这四大问题在“十四五”初期尤为凸显。彼时,钢铁行业竞争加剧,环保约束收紧,酒钢以钢铁、有色、电力能源为主的产业结构抗风险能力较弱,新兴增长点尚未形成规模,企业盈利空间持续承压。
更深层的改革动力,源于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使命担当。《酒钢集团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要求,酒钢要“发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更大贡献”。这要求酒钢必须突破自身发展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在服务大局中发挥更大价值。
改革之要,首在立制。面对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酒钢深刻认识到,唯有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激发内生动力活力,才能劈波斩浪,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方案》也开宗明义指出,要“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着力解决企业活力动力不强、质量效益不高、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布局结构不优等问题”,精准点明了酒钢改革的靶心所在。
酒钢始终将“两个一以贯之”作为改革航标,坚持在完善公司治理中加强党的领导。集团公司党委系统梳理权责边界,细化34个研究决定事项、69个前置研究事项清单,确保“党委把方向、董事会定战略、经理层谋经营”的治理架构有效运转。
董事会建设是规范治理的核心。酒钢分层分类动态优化董事会决策清单,持续完善运行机制。为提升决策科学性,董事会设立战略与投资、审计与风险、薪酬与考核等专门委员会并专设办公室,推动各委员会在风险防范与战略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同时引入外部活水,建立92人的外部董事人才库,成立董监事工作室,组建专职董事队伍。外部董事履职评价结果直接与薪酬、岗位调整挂钩,推动其从“有形配备”向“有效履职”跃升。目前,具备条件的子企业全面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16家子企业落实了中长期发展决策权等6项核心职权。
管控优化释放经营活力。酒钢制定对子企业管控纲要,全面重构管控模式。借鉴央企经验,将集团重点管控事项由360项压减至170项,精减幅度达53%。同步推行分类授权,建立动态监测评估机制,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2024年董事会向经理层授权新增3项重大事项决策权,涵盖固定资产投资、科技项目等关键领域,经营权与决策权高效衔接格局加速形成。
一流企业需要一流治理。酒钢将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作为引领性工程,构建了“长期战略、五年规划、三年纲要、年度计划”递进式战略规划管理体系。2024年细化分解的184项创建任务全部完成,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等关键指标持续向好。炼钢、炼铝、发电人均产量分别同比增长4.9%、2.4%、8%。治理效能的提升,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结构再造——
优化布局+瘦身健体,重塑竞争优势
进入新发展阶段,国企改革面临新任务,国资布局的调整优化更需靶向发力。酒钢以“一企一业、一业一企”为原则,大刀阔斧推进专业化整合与“瘦身健体”,推动资源向主业集中、效率向市场看齐。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