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仿佛是一位长者在静谧的午后,与初次踏入社会的我亲切交谈。那些文字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字里行间满是对青年的殷切期望与谆谆教诲。书中关于读书、修身、处世、写作的见解,不仅适用于读书求学阶段的青少年,对于已迈入社会的青年人来说,更是一剂治愈职场困惑、重塑工作心态的良药。
在读书观上,朱光潜先生主张“养成读书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趣味”,反对功利性阅读。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刚上班的青年常常陷入一种焦虑:总希望读的每一本书,看的每一份材料都能立竿见影地提升工作技能,应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心态,反而让阅读失去了乐趣,也难以真正汲取知识的养分。就像先生所说,当我们带着纯粹的兴趣去阅读,涉猎不同领域的书籍,不仅能拓宽思维的边界,还能在不经意间为工作带来灵感。例如,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提升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阅读历史书籍能够培养战略思维和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洞察力,这些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工作表现,帮助我们以更从容、更有创造力的姿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
修身观中强调的“纯任理智的世界中只能有法律而不能有道德”,倡导情理交融的人格修养。从进入酒钢开始,与同事的合作和交流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很多刚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往往忽视了情感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在团队协作中,只关注任务的完成,而忽略了与同事之间的情感沟通和相互理解,容易引发矛盾和误解。朱光潜先生的观点提醒我们,在工作中既要保持理性,遵循职场规则和职业操守,又要懂得体谅他人,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同事和合作伙伴。当我们能够做到情理交融,不仅能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也能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青年心理病态的三大表现——压迫感、寂寞感和空虚感,朱光潜先生的分析可谓一针见血。刚上班的青年,常常会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而产生压迫感。在学校时,对未来工作充满了美好的憧憬,然而真正进入工作岗位后,却发现工作的琐碎、竞争的激烈与自己的想象大相径庭。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又会出现行动力丧失的空虚感。而先生的书信则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需要调整心态,接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将压迫感转化为前进的动力;通过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坚定自己的价值判断,摆脱寂寞感;以积极的行动去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充实自己,战胜空虚感。
合上书页,十二封信的余温仍在心头萦绕。这些穿越时空的文字,不仅解答了我当下的困惑,更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依然是指引青年成长的明灯。
(作者单位:物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