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炼轧厂工艺装备提升及产品结构调整项目炼钢连铸单项工程热试投产以来,宏兴股份炼轧厂新精炼作业区天车区域面临操作人员经验不足、加废钢作业效率低下及操作失误频发的问题。尤其在转炉加废钢作业中,设备工艺与老产线存在较大差异,加之新入职员工在操作中屡屡出现偏差,导致加废钢作业平均用时长达3分30秒,影响整体冶炼周期与产线效率。
困难面前,作为从老产线调入的一名“老员工”,该作业区天车甲班职工师侠童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率先发现问题根源,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案——
在新产线中,废钢料槽吊挂方式由老产线的软连接改为硬连接,在加废钢过程中对主副钩操作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现前钩脱钩或废钢料槽从转炉炉口滑出的风险。
面对新产线带来的技术难题,师侠童大胆尝试,创新性提出并实践“主副钩四档同步操作法”。与传统的主钩三档、副钩一二档切换模式相比,这一方法将主副钩均提升至四档,实现作业效率的突破性提升,他个人加废钢作业时长从2分30秒骤降至50秒至1分钟。
在取得个人突破后,师侠童主动承担起“传帮带”责任,针对三名新职工开展一对一、手把手实操培训,使新职工们的平均作业时长从3分30秒降至2分20秒。
尽管速度有所提升,但师侠童并未止步,而是继续仔细研究观察。最终,他敏锐发现四档操作法存在容错率低的缺陷,于是又提出优化建议:将主副钩三档速度从30%提升至40%。该建议获得厂部批准后,相关人员迅速完成了设备改进。
随后,师侠童又根据新的钩速改进操作流程:在废钢料槽插入转炉炉口时,保持废钢料槽斗口高于转炉炉口下沿内侧约200毫米,采用前钩三档、后钩四档的组合操作模式。这一改进既降低了操作失误率,又进一步提升了加废钢作业效率,为缩短转炉冶炼周期、实现产线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新职工们的平均作业时长降至1分20秒左右,较初始水平提升62%;师侠童本人操作时长稳定保持在50秒至1分钟。目前,该项创新方法已在天车甲班成功推广,并计划在全区域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