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河西走廊,阳光灼热。敦煌种业公司试验田里,玉米苗已蹿至人腰高。罗致春拨开密实的叶片,俯身查看一株株玉米的发育情况。
1977年出生的他,名字里带着“春”字,人生轨迹也与播种、萌芽、结实紧密相连。从参与我国首批航天育种实验的棉田技术人员,到如今领衔玉米生物育种攻关的种业研究院院长助理,在敦煌种业公司的二十八载光阴中,罗致春始终信奉一个朴素的道理:农业科研,就是要做“结果的花”。
春种·一粒“种子”的远征
2003年初春,年轻的罗致春在金塔县的试验站里,接到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他小心地打开密封袋,里面是6份刚从“神舟四号”飞船返回舱取出的棉花种子——敦煌种业是我国首家开展航天育种实验的种子企业,罗致春则成了这批“天选之种”的地面守护者。
“既感觉使命光荣,又感到责任重大。”回忆起点滴,罗致春依然清晰。为呵护这些珍贵的种子,他采用拱棚种植,日夜提防晚霜冻害,“小心伺候”了整个生育期。汗水浇灌出硕果:当年筛选出31份变异材料,其中12份综合性状优良的材料被成功应用于后续育种。这次经历,让他正式踏上了育种这条路。
育种之路,从来不是坦途。2006年,罗致春被借调到总公司种子开发中心参与棉花国际合作项目。面对这个梦寐以求的机会,中专学历的他坦言“喜忧参半”:“喜的是被认可,忧的是理论底子薄,怕干不好。”初到种子开发中心,迎接他的是高强度、快节奏的研发工作。中心规模不大,仅10人,却承担着玉米、瓜菜等多个作物的育种重任。“人员交叉使用,加上南繁,一年三种三收,强度非常大。”他回忆道。
此后数年,罗致春辗转于酒泉棉田、河南玉米地、海南南繁基地,那段岁月艰辛却充满干劲。
简陋的生活条件、较大的劳动强度,导致中心招收的大学生“大多干两三年就走了”。即便如此,罗致春和团队仍在棉花育种上取得了进展,引进筛选的多个新品种在金塔县示范推广,产生了可观效益。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2010年南繁结束后,敦煌种业棉花育种按下暂停键,罗致春被安排参与加拿大牧草项目。也正是在这一年,敦煌种业公司战略转向,正式在海南、黄淮海等玉米主产区布局,流转土地、修建办公楼,职工生产、生活、研发条件显著改善。2013年4月,敦煌种业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合作,引入先进的加速器辐照诱变育种技术,研发力量不断壮大。罗致春的职责也从棉花育种转向玉米育种,开启了新的工作旅程。
深耕·破译大地的基因密码
2014年,敦煌种业研究院正式注册运行,成为敦煌种业公司科研创新的核心引擎。彼时,研究院面临诸多挑战:种质资源库管理混乱、保护不足;育种人员思想浮动、队伍不稳。
为解决实际问题,研究院迅速展开行动,罗致春积极参与其中,一场大规模的种质资源“抢救战”打响。
面对堆积如山、信息模糊的种子袋,罗致春和同事们埋头苦干,更换破损包装,逐一核对订正信息,最终整理出玉米种质资源75838份,实现了资源库的清晰化、规范化管理。与此同时,种业研究院开始“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在研究院的支持下,罗致春团队深度参与制定了《敦煌种业研究院三年发展规划》《敦煌种业商业化研发体系建设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罗致春的岗位也随之变化,2014年他调任黄淮海育种站育种师,2016年10月又升任东北育种站站长,肩负起东北中早熟玉米新品种选育的重任。
此后,敦煌种业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完善了覆盖全国主要玉米生态区的“一院六站”商业化育种体系及三级测试网络,同时组建生物育种实验室,具备了SSR鉴定、DNA检测、转基因检测等能力。“这相当于给玉米办了‘基因身份证’。”罗致春解释道,“我们不再仅仅依靠经验在田间大海捞针,更能深入基因层面精准定位目标性状。”
罗致春负责的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抗旱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正是这一技术路线的成功实践:项目引进种质183份,筛选出具有抗旱、抗逆、抗倒伏等优异性状种质37份,创制适宜玉米主产区应用的优异育种材料33份,选育出具有早熟、耐密、抗倒等性状的优良自交系18个,选育抗旱、机收玉米新品种6个;结合新品种选育工作的开展,申报植物新品种权6项,获得授权2项,制定新品种配套的制种、栽培技术规程2项。
秋实·让良种在大地上“开花结果”
所有的耕耘都指向收获。在罗致春看来,育种人的终极价值,在于育成的品种能否真正走向田野,为农民增收、为产业助力。
罗致春作为骨干力量参与的各级科研项目,成为创新成果的“孵化器”。2022年以来,他负责、承担或参与科研项目5项,总经费4740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玉米抗病虫高产基因资源挖掘与利用”,在挖掘抗病虫和产量关键基因、开发高效检测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创制抗病虫高产新种质12份;甘肃省重大专项“玉米种业全产业链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与示范”,不仅育成7个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更研发出2套新型制种机械、制定5项繁育技术规程、建立10个示范基地,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
专利成果尤为丰硕:罗致春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国际专利授权1项,国内发明专利受理3项,植物新品种权授权5项。其中,“一种与玉米茎腐病抗性基因ZmAuxRP1连锁的SNP分子标记”等专利,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高效检测工具。
“育种人的论文,得写在大地上,结出实实在在的穗子。”这是罗致春常挂在嘴边的话。近年来,他主持选育的敦玉49、敦科038、敦科058等玉米新品种通过审定。其中敦玉49早熟耐密,在抗逆性、丰产性和品质等方面表现卓越,入选2025年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这是甘肃省自主选育品种首次入选,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这些品种的背后,是罗致春田间地头千万次的观察筛选,是实验室里夜以继日的基因检测。
二十八年耕耘,硕果满枝: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优秀专家……今年,罗致春又被评为集团公司优秀工程师。
荣誉等身,罗致春却总说自己是“赶上了好时候”:“企业把研发作为核心战略,投入越来越大,体系越来越完善。感谢这片沃土,让我尽情施展才华,勇敢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