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主办

国内统一刊号:CN62-0035 酒钢新闻中心出版






从一条盘根线看技术传承

通讯员 赵旭龙

“班长,矿泵轴封又漏了!”宏兴股份选矿厂尾矿作业区精矿脱水班青年职工焦鹤轩手里攥着一截刚拆下来的盘根线,眉头拧得像打了个死结,语气里带着几分焦灼,“现场已经没有备用的盘根线了,要不我去别的区域借几条应急。”

“借只能解一时之急,咱自己也得有‘吃饭的本事’啊!”班长李彦亮的目光扫过围坐的青年职工,“今天下班后,咱们现场学编盘根线!”

话音刚落,全保兰便站了起来:“我来教!”这位在司泵工岗位干了12年的女职工,是编盘根线的一把好手。

下班后,活动室的灯光下,一场“师徒课”开始了。全保兰从棉线挑选开始,一边说着要领、一边熟练地捻线:“手捏紧,力要匀,手腕放松,跟着劲儿走……”不一会儿就编出一段均匀结实的盘根线。职工们围在她周围,有的举着手机录视频,有的捏着棉线反复练习,全保兰也在一旁挨个细心地指导着。

这种不足30厘米的盘根线,在选矿厂已有几十年历史。自建厂起,渣浆泵的轴封维护便依赖人工编织的棉纱盘根线。它成本低、易浸渍、耐磨损,浸过机械油后能在高速运转的泵轴上“服役”半个月,是老一辈工人用经验打磨出的“土宝贝”。如今,尽管密封材料不断更新,但手工盘根线凭借“量体裁衣”的灵活性,仍是渣浆泵轴封维护的主力。

“以前总觉得老手艺该被淘汰,今天才明白,这线里编的是‘稳’、缠的是‘责’。”全保兰看着大家逐渐熟练的手法,想起21岁刚进厂时师傅教自己的情景,对“传帮带”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她说,“传帮带”不仅是把老一辈的经验结晶、把解决问题的“土办法”手把手教给年轻人的过程,更是要让每一代选矿人攥紧技术的“接力棒”,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技术动能”。

实际上,在智能化设备越来越多的今天,选矿厂的“老手艺”课堂一直在继续——不是为了固守传统,而是让“精益求精、自主攻坚”的精神,扎根于青年职工的血脉。正如李彦亮在课后所说:“设备会更新,技术会迭代,但咱工人‘有问题自己解决’的闯劲、‘手把手传帮带’的传承,永远是最结实的‘盘根’。”

--> 2025-08-15 通讯员 赵旭龙 1 1 酒钢日报 content_42961.html 1 从一条盘根线看技术传承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