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钢从1958年建厂已历经67个春秋。在这67年里,一代代酒钢人在这片土地上舍小家、为大家,用责任和担当书写着初心使命。
我的姥爷那一辈人是在1958年举家从河北承德来到甘肃嘉峪关的。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实施三线建设战略,按照国家冶金工业部的指示,以河北承德为主的一批青年,凭着一腔报国热血和赤子之心,背起行囊,背井离乡来到了在当时人烟稀少的大漠戈壁,开始了支援大西北的建设。
那个年代,嘉峪关是一个落后的边陲小城,酒钢在当时也只是一个建设初期的钢厂,生产设备匮乏,技术人员短缺。姥爷那一辈人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不顾个人得失,住着干打垒,喝着冰川水,拆障碍、修道路、拉电线、开水道、盖厂房、引设备……热火朝天地用汗水与热血,开启了浇筑戈壁钢城的建设之路。
那时的酒钢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三九公司。1985年12月24日,车间内人头攒动、热闹非凡,饱受风沙洗礼的第一代钢厂建设者们脸上挂着欣喜的笑容,坚毅的眼神犹如正在飞舞的钢花一样,显得格外明亮。伴随着生产现场的欢舞和喝彩,1号转炉出钢。
简短的文字难以描绘出第一代建设者们所经历的艰难,姥爷总说:“那时候他们拉料干活,大家的手上总有好不了的伤口,肩上总有褪不去的瘀青,很多时候工友们连饭都吃不饱,但是没有一个人有怨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坚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之后,父亲也进入了酒钢工作,在我的记忆中,那时的酒钢除了有生产厂区以外,还有学校、医院,正月十五的烟花秀更是我如今和朋友讲述童年时光的主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的酒钢在第二代建设者们的手中快速成长,“成为酒钢人,嫁给酒钢人”是周边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背后也处处彰显着酒钢的优越条件。稳定又不错的收入是基本,类似高压锅、被褥、毛毯等生活福利更是羡煞旁人。
没有什么事是一帆风顺的,父亲这样的“钢二代”的“金饭碗”并没有端多久。在我的记忆中,有一个时期酒钢人真的很艰难,作为学生的我都感到生活拮据,可想而知父母所承受的压力。那时,全国钢铁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品结构调整、体制机制改革、联合重组等等问题接踵而至。是离开还是留下?每一个“钢二代”都面临过这样的选择,对于此时的酒钢而言同样有一道选择题,保守还是改变。
答案显而易见,一场革故鼎新的变革在酒钢开启。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酒钢从上到下打破“大锅饭”,一种“我能干”变成“我要干”的工作作风悄然兴起,现代化厂房鳞次栉比,风电、建筑等领域都有了酒钢产品的身影。可以说,是改革让美好生活又回到了酒钢人的身边。
现在,我庆幸自己成为了“钢三代”,因为是酒钢教会了我责任和担当。我的爷爷、姥爷、爸爸、妈妈都是酒钢职工,每次家里聚会,话题都离不开酒钢。听着父辈们建设酒钢的故事,我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如今,我从刚毕业青涩的少女,成为了妻子、母亲,进入酒钢成为了一名工程造价师,也嫁给了酒钢人。我希望酒钢的发展越来越好,企业在酒钢人的奋斗努力下,继续续写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工程技术公司)